正字戏的乐队体制与沿革
正字戏传统的乐队一般由七人组成,有文场和武场之分。文场位于舞台左侧,武场则位于舞台正中的布帘或竹帘前(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载有正字戏文、武场乐队位置)。
七人的分工为分掌鼓头(小板鼓,兼管中鼓和小鼓、拍板、木鱼等)、头手(领奏大管弦,兼掌头吹大唢呐)、响弦、大鼓、响盏(兼倥锣)、大钹和钹仔(兼班锣),掌鼓头者称为鼓师,负责整个剧目演出和乐队指挥。领奏掌大管弦兼负责头吹,在正音曲剧目演出中二吹拉响弦,打响盏兼弹奏三弦,钹仔更要兼正音曲公式的两面曲锣、杂调戏的响盏、乱弹戏的苏钹。演武戏时还加上号头,俗称“呼哆嘟”。虽各类乐手各有兼管,但鼓师的任务仍相对较为繁重,除指挥乐队之外,还兼管场内角色念白,并为演员帮腔(此一形式解放后为后台演员取代)。
1949年后,乐器增加,武场多了深波、苏锣、曲锣(亦称“班锣”),文场多了扬琴、大提琴等乐器,乐队伴奏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正字戏的乐队由原来的七人,增加到了十多人,有时武场有七人,文场有九人,武场也不是在舞台中央,而是在上场门,形成了吸收现代乐器后的乐队。增强和丰富了戏剧音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