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的价值

正字戏是广东古老稀有剧种,在剧本、唱腔、表演上积淀了宋元南戏、北杂剧、昆腔、弋阳腔、青阳腔、四平腔乃至皮黄腔的丰富而宝贵艺术遗产,在我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对于研究白字戏、潮剧、西秦戏等剧种的历史渊源问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又由于正字戏的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因此当中的很多内容都被白字戏、潮剧、西秦戏吸收、继承,对它们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正字戏的许多文戏剧目和声腔被白字戏、潮剧直接继承,丰富了它们的内涵。正字戏的武戏被白字戏、西秦戏、潮剧直接扮演,许多表演艺术、排场也为它们所吸收。

除了对其他剧种的影响,正字戏还因为在粤东、海陆丰长期盛行,特别是和当地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相结合,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心理、习俗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以来,当地几个很有影响的演出点,都是神庙戏台,演神诞戏无不演出正字戏。其中影响最大并被先人誉为“梨园科场”和“第一棚脚”的碣石玄武山戏台,几乎是铁定演正字戏,而且是铁定双合班(即由两班正字戏合成一班)演三国戏;自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一年一度,一直相沿至1951年,延续201年不间。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全国罕见,而且也是正字戏艺人一年一次的切磋艺术、交流经验、培养各行当接班人的黄金时间和最好场地,几百年来直接影响了潮汕、海陆丰的信仰和生活习俗。对于研究海陆丰文化能起到标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