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的脚色行当
西秦戏设十个行当,分工细致。素有“五行十柱”之谓。“五行”指生行(行内称“网辫行”)、旦行(行内称“打头行”)、净丑行(行内称“打面行”)、旗军行(龙套,包括乌军与红军)、音乐行(行内称“后场行”,包括文畔的管弦乐和武畔的打击乐,合称“八张交椅四大件十一条线”,而今乐队阵容已扩大到“十二张交椅”,增设了摇琴、中阮、大提琴、单簧管等中西乐器)。
“十柱”系前三行(角色)的具体化,即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正旦、花旦、老旦、红净、乌净、丑等。
老生(即须生):分文老生和武老生,但又必须文武兼行。表演特点是走正步,举止稳重,主要靠须功、眼神来表达不同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多唱正线曲,运腔苍劲有力而且大方。
武生(即正生):重表演,多在武戏中扮主角,英姿飒爽,气派豪放。武生有时要串演小生,有时还要擦面跨丑,即虽是丑角色,但却是武生应工。
文生(即小生):重唱,举止斯文、儒雅潇洒、多靠形情、关目和扇功来表达人物感情。文生亦有擦脸跨行当的规矩,文生可跨红面串演。
公末(即老外):表演特点是走正“八字”步,举止持重缓慢,静多动少,常扮皇帝、大夫、老院等角色。
正旦(即乌衫):表演端庄、凝重、朴实、大方,行不露脚,笑不露齿,常扮正宫、夫人等角色,出场多以“妾身”(或“哀家”)自报家门;演正线戏为主,重唱,运嗓气沉丹田,柔情激荡,清脆悦耳。正旦也有耍枪的,有的还要画“七星伴月”五色花脸,恶模恶样,出类拔萃。
花旦(即花衫):分文花旦与武花旦,重表演,唱皮黄曲为主,常扮皇家公主、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千金小姐和偏宫、贵妃等角色,出场多以“奴家”(亦有“哀家”)自报家门。文花旦,以形情、关目、身段(建国后加水袖)来表现身世和刻划人物;武花旦,风风火火,天真活泼。花旦还有反串小生的规矩,便是由花旦取代小生应工。
老旦(即婆角):特点以真嗓行腔运唱,走“脚跟”、行“八字”步。常扶拐杖出场。多扮国太、贵夫人等角色,当然也演贫妇、泼妇、媒婆之类角色,但这可由三手丑串演(叫“丑婆”)。
乌净(即乌面):表演特点粗犷、雄浑、刚强、爽直,拉过头山,出“虎爪”手,五指开阔,暗劲使力,重做。许多剧中的丑角,都由乌面应工,打科插诨、诙谐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红净(即红面):举手投足、表现出忠诚、正义、刚直、无私的性格特征,重唱。许多老生戏,皆为红面饰演。
丑:多种多样,有蟒袍丑、衫头丑和文丑、武丑、童丑、女丑(即丑婆)等之分。特点是弯曲腿迈小步,摇摆手,不拘一格,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有理有节地创造夸张。
十行当中,根据需要大都配有贴角。如生行配二、三手生(饰《二度梅》中的陈春生等)和送子生(饰搬仙小生等);旦行(包括正旦、花旦)配旦贴和四牒头(饰丫鬟等)、四牒(饰宫娥等);婆配丑婆(饰《游园耍枪》的黑妞等);净行(包括乌、红面)配二手打面(扮擂老虎等)和下手打面(扮武戏中的大将或先锋等);丑配下手丑(扮丑婆等)
西秦戏,历来注重通过“首本戏”培训演员。主要行当各有其“首三本”,俗称“各行三戏”。所谓 “首本戏”,是指表演严谨,戏性较强,唱做并重的剧目,既是老行当的“看家戏”,又是新艺徒的“启蒙戏”。主要行当各有其“首三本”,俗称“各行三戏”。如老生“三子”《刘锡训子》《辕门罪子》《女绑子》;文武生“三写”《赵宠写妆》《罗成写状》《水牢写状》;正旦“三妻”《陈世美休妻》《吴汉杀妻》《秋胡戏妻》;花旦“三别”包括正线的“三别”《重台别》《四姐别夫》《李旦别妻》和皮黄“三别”《般头别》《桥头别》《路头别》;乌面“三刚”《薛刚反唐》《李刚迫宫》《姚刚反汉》;红面“三公”《杨令公撞碑》《包公审国母》《国公对鞭》等。
清末时,西秦戏曾有过女旦,转瞬即逝。民国以来,可以说是全男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又吸收女旦,改变了较长期间由男人扮女角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