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的存续状况

中国地方戏曲种类繁多,但生存的现状却是危机四伏,尤其是那些生存在县乡村社之间的传统戏曲,更是每况愈下,县级地方剧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西秦戏历史上先后有过38个班子和50个曲班(馆),而今的3个专业、业余剧团均奄奄一息。目前,全国就只存活着曾经被文化部定为“天下第一团”的一个县级专业团体——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剧团从艺人员五十多人,传统剧目和富有传统特色的打头、打击乐、曲牌、道具等已濒临消亡,演艺人才青黄不接、行当不全、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的状况极为严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制约等等原因,随时面临消亡的危险,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就海陆丰地区来说,剧团的生存条件非常好。这里户户敬神,村村设庙,神多庙多节日多,城乡四处一年到头12个月,自古以来就有请戏班(剧团)配合酬神的民俗传统。这里的戏曲发展,自古以来也就是“靠神吃饭”,无疑,这给剧团营造了一个广阔的演出天地。但是,在海陆丰地区,目前的问题是剧团发展过剩,在150多个剧团中,除了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杂技5个国家专业团体之外,绝大部分都是民营组织的业余剧团。

就演出市场而言,海陆丰地区的戏曲演出市场是广阔的。但是,一个地区的戏曲演出市场,即使天然的生存环境优越,它的市场份额也是有限的。海陆丰地区目前的戏曲生存状况是混乱的发展着。大量的戏曲从业人员都依靠这份天然优越的戏曲生存环境生活,由于戏班多,不够规范,大家为了能够存活于无序的戏曲演出市场,国家专业剧团也好,民营剧团也罢,都得用尽全力来拿到演出合同。因此,为合同而竞争演变为为合同而合同,海陆丰戏曲演出就蜕变成目前的光打价格战、不太管演出质量的恶性竞争。

就剧种本身而言,西秦戏属于板腔剧种,上演的多是传统剧目。历史上因为剧目演出的需要,设定了10个行当。到如今,西秦戏演员奇缺,行当不全,编、导人才全无。拿不出创作和移植的剧目,就连自己传统的剧目也往往拿不出来,即使拿出来,演出质量也今不如昔,逐渐很多杰出的表演、唱腔等艺术便丢掉了。

就剧团本身,作为稀有剧种,被文化部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国家艺术团体——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全团没有一个国家干部(或公务员),有的只是几个类型的职工和临时工。仅存一位90岁的老艺人唐托,六七十岁的老艺人也并不是很多;而年轻一代的演员,由于剧团的待遇低下,难以保证正常的生活开支,他们无法安心从事这一行业,很多优秀的人才纷纷跳槽转行,导致了剧团青黄不接,行当不齐,使西秦戏面临前所未有危机!剧团的定位、人员的行政归属、职工的基本正常的生活保障、老艺人的社会生活福利…戏曲是农耕社会的和先民敬神畏天的文化心理产物,农耕是有节令的,酬神也是有规定时日的,因此戏曲演出是有季节时令的。一年到头,农历四、五、六月是戏剧活动的淡季,本来是艺术生产——排戏的好时机,可是艺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尚且没有来源,何来剩余资金排戏?这段时间既没戏可演,也没钱没精力去生产新戏,演员人心散乱,无法谈及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精进和发展。

虽然有这么多的困难,但在国家关注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2011年,西秦戏剧团排练上演了大型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第一部原创戏,该剧在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斩获七个奖项;获得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后期生产扶持资金;入选广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9 2012)初评作品名单;甚至登上全国最权威的媒体——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黄金时段全剧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