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西秦戏剧团

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前身庆寿年班,1950年由艺人改组成民主共和班式的集体剧团,仍称“庆寿年剧团”,之后,易名“海丰县工人剧团”,又复名“庆寿年剧团”, 1956年政府对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时,才由海丰县人委会文化科定名“海丰县西秦戏剧团”至今。

被中央文化部称为“天下第一团”的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是西秦戏唯一国家专业团体。根据戏研老专家吕匹在《西秦戏古今谈》介绍,西秦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史可查的曾有过39个班子和51个走唱曲班。因历史变迁,历经饥荒、瘟疫、日本两度侵陷、战乱等灾难。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西秦戏仅存一个庆寿年班子。当时张汉标、罗宗满、曾月初、陈铭诩等一批名演员汇集到这个剧团,把班主制戏班改造成为共和班式的集体制剧团,并开始招收刘宝凤、罗淑娇等女演员,冲出海陆丰,到广州、香港演出。1956年接受登记,易名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正式列入国家编制,并大规模招生培养新生力量,扩大发展,抢救、挖掘记录了大批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先后派出罗振标、罗淑娇等名演员参加文化部戏曲演员讲习会和派出刘宝凤、严木田、黎友前等十名演员与音乐人员远赴陕西秦腔剧院进修,移植了九个长短剧自回来,大大丰富了舞台演出艺术。该团在对外交流和大型艺术活动中,受到全国各地众多名流、专家的赞誉和青睐,剧团、剧目、演员屡获佳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解散,艺人受到迫害,一批身怀绝技,为剧种的生存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艺人,在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几乎死绝!“文革”结束,1978年该团恢复建制,各级党政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剧团得以生存发展。2006年西秦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剧种、剧团和艺人得到保护和重视。2010年,西秦戏国家级传承人吕维平主演《刘锡训子》传统绝技“耍交椅花”参加上海世博会艺术展演。2011年,该团创编的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参加第11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成功,2012年3月20日晚,该剧在央视CCTV11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首播,开创了县级剧团演出剧目在央视专场播出的历史先河。2012年,该团实行体制改革,划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演职人员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