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的保护情况概述
很早以前,白字戏就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专门从事表演的团体也不断涌现。据可考的资料显示,自清同治八年起,海陆丰的白字戏班就先后出现荣贵春班、双鸣凤班、正泰源班、老泰顺、新荣顺等三十多个班子,至于坐唱曲班,更是星罗棋布,遍及海陆丰城乡。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沙港新荣顺科班解放出来的“合同脚”叶本南(粒仔旦)、卓孝智(妈柏生)、李贝、郑梓南等联合集中老艺人马达仕、陈耀光、刘茂成等,组成了当时在海陆丰唯一的“民艺剧团”,后赖佛良、李兴然、唐超、黄让明等名艺人加入。1953年改名“青年剧团”,开始吸收了王瑞玲、赖凤枝、黎赛兰、徐金兰等第一批白字戏女演员。1954年以传统剧目《扫窗会》首次参加粤东地区戏曲汇演,剧目和主要演员荣获多个奖项;1955年改编文学大师郭沫若名著话剧《棠棣之花》为白字戏,易名《芳草碧血》,多次上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1956年正式列入国家编制,自此易名为“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同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暨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苏怡、中山大学教授董每戡等一行来海丰观看了白字戏剧团演出的《杨天梅》等传统剧目,予以肯定和鼓励。1957年后,《珍珠记》、《陈三磨镜》等传统剧目参加省和地区戏曲艺术汇演,多次获奖。1960年,又并入了海丰县文工团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涌现了何循禧、黄允权、陈素瑜、钟芝铭、黎友道、赖一心等新一代艺术骨干。此后,白字戏剧团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着力于剧目的挖掘与生产,同时古今并举,既演古装戏,又演现代戏,一批经过改编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白蛇传》、《穆桂英智破天门阵》、《杨门女将》、《陈三与五娘》、《山伯访友》、《白鹤寺》和新编现代剧《社长的女儿》、《朝阳沟》、《沙家浜》、《盘石湾》、《红珊瑚》、《滨海风潮》、《海防线上》等,相继以其崭新的姿态展现在舞台上,赢得观众的赞赏。1975年,白字戏《马不停蹄》参加汕头地区戏曲会演获奖。1980年、1989年二次与香港文志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白字戏《白鹤寺》、《庵中会》、《珍珠记》、《状元与乞丐》、《白罗衣》、《山伯访友》、《金叶菊》、《秦香莲》、《放走曾荣》、《刺吕后》、《五女拜寿》等十几部戏的盒式卡带,广销海内外。新时期,又培养了陈如策、高峰、吴佩锦、余锦程、钟静洁、陈小燕、余海平等梨园新秀,他们多次参赛获奖,深受赞誉。
近几年来,在海丰县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剧团抓住契机,大胆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剧目的演出质量及整体艺术水平,多次主动争取对外交流参赛演出, 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2005年,《白罗衣》参加广东省第九届艺术节荣获二、三等奖四个奖项,得到专家和观众们一致肯定,并入选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白字曲艺《擂茶小调》和白字小戏《和美》参加广东省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和省“欢乐进农家”小戏、小品调演,分获金奖和三等奖;白字曲《山伯访友》唱段参加中国情歌广播电视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原生态)组银奖;组织青年演员参加广东省五届戏剧演艺大赛获得一银奖和三铜奖; 2006年底,拍摄了五部优秀剧目VCD、DVD片,为白字戏的传承工作留下珍贵的音像资料;2007年11月,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岭南民间艺术展演,国家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到场观看了演出;2008年2月,白字戏剧团演员吴佩锦、钟静洁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底,《秦香莲》选场参加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荣获三个个人表演三等奖、集体特别奖;2009年2月,代表汕尾市群艺馆演出曲艺《渔歌新婚曲》参加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获得银奖;2011年,新编剧目《江海沧桑》选场参加广东省第十一届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个人表演奖;2012年6月,组织青年演员参加广东省第七届戏剧演艺大赛(梅州赛区)获得二银二铜奖项。
近年来又排练了《无意神医》、《三代情缘》、《神龙彩凤》、《文武香球》、《洗马桥》、《楚宫风云》《大义千秋》等几个阵容庞大的剧目,演出效果很好,群众高度赞扬。
海丰白字戏目前朝气蓬勃,正在重塑自己的辉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