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的形成
白字戏是流行于海陆丰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历史悠久,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汉族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汉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白字戏原有老白字、潮州白字和南下白字之分。白字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两县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半夜反”。它与梨园戏在剧目、唱腔、语言上颇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潮剧。海陆丰和潮汕,同属闽南方言语系的两个方言区。海陆丰的白字戏,用海陆丰方言规范;潮汕的白字戏,用潮州方言规范。它们是同一语系的孪生姐妹。两个剧种的剧目体系、音乐声腔体系、表演体系、舞台美术体系,也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后来的发展和规范的方言不同。白字戏的艺人,尊奉田元帅为戏神,与福建南部的梨园戏、老白字戏,以及"正音戏"、"潮音戏"等相同,它们是同源异流的剧种。
宋以来封建文化较为发达,民间祭神祭鬼必用戏剧,历代相承,形成了注重戏剧的风俗习惯。加上海陆丰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从而促使白字戏更具特色。明清时期,白字戏在海陆丰地区十分活跃,盛演白字戏的海丰城隍庙戏台、捷胜城隍庙戏台均在明洪武年间建成。清咸丰年间白字戏有三十多个班社活动,光绪三十四年,海陆丰白字戏也拥有近二十个班社。
明末时期,白字戏在海陆丰地区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