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的表演概述

我国数以百计的戏曲剧种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方言和腔调的差异,而在表演形态上则是大同小异。白字戏在表演上与我国其他戏曲剧种一样讲究“四功”(唱、念、做、打)与“五法”(手、眼、身、法、步);也把舞台上各色人物通过类型化的手段分成若干不同的行当,每个行当又都有各自的造型、装扮和一套相对独立的表演程序;同样运用虚拟与象征的手法来展现特定的戏剧场景。

当然,因为白字戏几百年的偏居一隅,并一直作为村社祭祀戏曲,其活动舞台,上好的也就是大寺庙、大宗祠附建的固定戏台,一般就是在寺庙、村社的开阔地临时搭建简易的戏棚。观众主体也一直是乡社文盲或半文盲的宗族成员。这样的演出环境和受众群体,再加上独特的演出主体——白字戏的童伶制。也使白字戏呈现出自己的表演特色;

因为白字戏的童伶几乎都是卖身给戏班的“合同脚”,年龄在八九岁至十四五岁间。这样年龄的演员显然不适合,也不胜任上演大袍大甲的武戏。童伶男女同调、自然嘹亮的声线很适合演出以生旦为主角的文戏。因此,传统白字戏大多偏重唱功,尤以亮丽柔美的生旦唱功见长,做功相对较弱;

传统白字戏观众不重视写意,也看不懂写意,他们往往以是否符合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为审美准绳。所以白字戏剧目内容多反映宗族社会中宗族成员的日常生活和理想,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在场上呈现方面,白字戏在过去简陋的乡村戏台上,许多生活场景必须通过虚拟的动作去表演的条件下,仍然尽可能地注重生活化,讲究写实逼真。同时,白字戏在表演上讲求的写实,又是建立在各种表演程序之上,程序化在白字戏的表演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使得白字戏表演风格质朴、生活化,注重写实等,也形成了丑角的地位突出,所谓“无丑不成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