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的化妆

戏曲舞台化妆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角色创造过程中显示其特征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也是化妆艺术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演员为适应剧中人物所要求的外貌特征,采用各种化妆技术手段(包括油彩、毛发、塑形材料、粘贴物等的应用),以达到可以使演员相应改变其面貌的能力,帮助演员面部表情,以符合剧中人物的需要,加强演出效果,使角色的形象在舞台上更鲜明、更生动、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传统白字戏行当的化妆比较简单,除净行有脸谱、丑行略有勾面外,生旦只是略施淡妆,只在颧部略施胭脂,旦还在口唇涂点口红。其他如公婆面部是不化妆的。海丰县城隍庙戏台的楹联“后世声名前事业,今人面目古衣冠”,应是过去白字戏戏班行当角色的写照。50年代以后,除净丑行沿用原来的脸谱外,生、旦、公、婆等行都要化浓妆,描眉、涂口红。总体上,白字戏的化妆与扮相还保留传统的程式化人物造型。

白字戏舞台上妇女形象要用假发做成各种不同的发髻形式,以表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其中“大后尾”鬃,是一种较有地方特色的发鬃。

白字戏的脸谱主要用于净丑两行,净行的脸谱都是正字戏的净行脸谱,有毛脸、水龟目、虎目、嘴箝面、三片瓦等上百种图案,丑行的脸谱较为简单,一般在鼻鞍处涂以方形或椭圆形的白水粉,然后才根据不同人物类型划眉、勾脸,当地人把丑行脸谱称为“贴鸟屎”,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角色要挂面壳,如《跳加冠》中的魁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