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的社会环境

西秦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因其一路从湖南、湖北传入,一路从江西、福建传入,故西秦戏有上、下路之分。明末清初,广州方言地区及潮汕闽南语地区,都有西秦戏流行,其中的海丰西秦戏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海丰文化的包容性,加上当地缺少成熟的纯地方言戏剧,是西秦戏得以传入并植根于海丰的原因之一。而西秦戏这种“官话”语种的戏曲能较为迅速地被海丰的观众欣赏和接受,则与明清政府在当地推广官话很有重要的关系。此外,海陆丰人的移民历史、族群传统习惯都影响着西秦戏的传播和发展。

广东海陆丰,作为西秦戏流行地区之一,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经历了自然灾害与战乱后,人口骤减,于是很多“漳(州)潮(州)人”陆续迁入,聚村而居,随着新移民的迁入也带来了新风俗。再加上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提高,促进了本地人员的流动与文化交流,各族群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民间信仰、民间文艺等民俗文化生态环境也陆续发展。又由于当地是福佬、客家和疍民三大民系的群居地区,还有畲族以及操“粘米话”、“军话”、“白话”的族群,直接导致了当地语言和文化的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更加复杂。

至2000年,海陆丰地区总人口已达302万人,其中包括操北方方言、散居各地的约20万新移民。多族群所形成的不同民系、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事象,使得当地成为了近代以来民俗学、人类学,戏剧、音乐、舞蹈等不同学科学者的研究基地。

除此之外,当地的祭祀活动也很复杂。在海陆丰,涉海行业有“行船跑马三分命”的高风险特点,沿海民众养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较强的禁忌习俗,因而虔诚崇拜海神、水神或有关的神祇,以满足祈福寿、求财丁和保平安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妈祖崇拜,南宋以降,香火旺盛,一百多座妈祖庙(宫)分布在沿海岸边、渔港、岛屿和河流地带。海陆丰的寺庙多始建于明清两朝,呈现出浓郁的世俗色彩。很多不同教派系统的神灵共处一庙,前堂妈祖、后堂关公,左如来、右老君,甚至并排一坛者,比比皆是。在民众笃信神明的信仰状态下,祀神活动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着比较独特而完整的祀神习俗。

由于祭祀活动的盛行,海陆丰人向来就有着捐资敬神的传统,而捐资除了用于寺庙、神像的翻修建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请戏娱神。因此宗教民俗文化活动滋养了一大批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西秦戏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