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的发展

西秦戏植根海陆丰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西秦戏的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

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竟拥有40多个西秦戏班,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台北,扩大到广州、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

鸦片战争之后,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偏安一隅少的西秦戏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发展和丰富了提纲戏,开辟了一条从发展走向繁荣的道路。

1927年,海陆丰农民第三次夺取政权,在当时历时六年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中,西秦戏和正字戏、白字戏,都得到保护和发展,并投身革命的风暴,充分发挥了他们和戏曲的作用与功能,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28年大革命失败、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对激昂粗狂的西秦戏尤为忌讳,禁止西秦戏的演出活动。抗战结束后,内战又起,西秦戏的处境更加艰难,西秦戏濒临湮没,到1949年,西秦戏仅存一个庆寿年戏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将流散的老一代艺人召集在一起重新组织戏班,把班主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改庆寿年戏班为海丰县工人剧团(后又复名庆寿年剧团)

1956——1963年上半年间,文化部门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庆寿年剧团接受政府登记,改名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不久,收归国家。

文化大革命,西秦戏又一次遭到了极大的损害,剧团被解散。

改革开放后,自主经营的各种艺术团体非常活跃,纷纷涌入海陆丰,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生活逐渐好转,业余戏团逐渐增多。

20世纪90年代,西秦戏的情况稍有好转。随着政策制度的放宽,演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港澳同胞纷纷邀请一些家乡的戏班到港澳演出。西秦戏暂时获得了比较好的市场。

2005年,国家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戏进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发与执行,稀有剧种的命运再次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