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寿

艺人基本信息

陈宝寿,男,1907年4月24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二日)出生于陆丰县东海镇,1983年过世,字钦尧,原籍陆丰县水墘乡,后入赘海丰建茶村。正字戏文武生,也能反串演正生(老生)、公(正公),他演技全面高超,文戏、武戏表演俱佳,被潮剧名角姚旋秋誉为“南国的戏剧泰斗”。早在1930年代,他就已誉满粤东。解放后,由于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又能勇于在艺术上不断吸收创新,积极传授表演技艺、热情培养新秀,被全省戏剧界所爱戴,被公认为“正字戏剧表演泰斗”。代表剧目有《樊懋金斩子》的樊惠芝、《翠屏山》的石秀、《武松杀嫂》的武松、《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的燕青、《陈仕美休妻》的陈仕美、《闹严府》的曾荣、《槐荫别》的董永、《掷钗》的刘湛、《百花赠剑》的海俊、《王可居休妻》的王可居、《许英杰和番》的许英杰、《姜维射郭淮》中的姜维、《方世玉打擂》的方世玉,还有吕布、赵云、岳飞等。他扮相俊美,功底深厚、文武兼擅,做工细腻优美,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无论是翎子功、扇子功、须功、帽翅功、水袖功、水发功,还是刀枪把子、南派武功、跑布马、追赶表演、抖靠旗等,运用起来都得心应手、技艺超群。《槐荫别》中董永与七姐分别时激烈优美的追赶舞蹈,《陈世美休妻》中陈世美初遇何碧英的勒马、抖帽翅、激面、抖髯口特技表演和跌宕起伏的内心独白,《张春郎削发》中通过眼神、动作对风流哥儿张春郎微妙内心活动的刻画,《翠屏山》中石秀探察奸情时那段出神入化的舞蹈化南拳表演,《辕门射戟》中吕布盛怒之下的抖靠旗表演,还有《姜维射郭淮》中生动惊险的跑布马追赶,都是他的经典之作。既有多层次的内心感情,又有精彩优美的舞蹈身段,表演生动、细致、优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别具一格的独特表演艺术风格,至今仍为人们回味、传诵。

学艺经历

陈宝寿先生七岁时,契身入新荣贵白字班,合同期五年四个月。先学丑角,后兼习婆角。八岁开始登台演出,由于个子太小,坐“棚前椅”时,还要管箱把他抱上去。十二岁出了合同期后,又再契身于海丰南涂乡新清平白字戏班。十八岁合同期满,开始被白字戏班新泰顺、新永顺、新双喜、新永福聘为文武生。十九岁拜正字戏武生郑娘份为先生,与他一起上正字戏老荣喜班。不久便学有所成,当上了白扇行。自二十岁开始,他在玄武山戏台连续十九年当上正印武生。二十三岁时,被当时的名牌正字班老双喜聘为正印武生。他秉性聪颖,又能勤学苦练,得先生郑娘份的悉心传授,又师从于著名武生张尚耀,并细心观摩前辈武生林妈璋、陈味等的表演,还向民间拳师刘仕忠(三脚虎)学习武术。通过转益多师、融会贯通,艺术日益精湛。至三十岁后已在粤东一带走红,成为老梅盛、老荣福、老联福、正永丰、老永丰等名牌班争先聘请的名角。

班社和剧团

正字戏老荣喜班,正字班老双喜,汕头专区正字剧团,正字戏剧团

代表剧目

有《樊懋金斩子》的樊惠芝、《翠屏山》的石秀、《武松杀嫂》的武松、《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的燕青、《陈仕美休妻》的陈仕美、《闹严府》的曾荣、《槐荫别》的董永、《掷钗》的刘湛、《百花赠剑》的海俊、《王可居休妻》的王可居、《许英杰和番》的许英杰、《姜维射郭淮》中的姜维、《方世玉打擂》的方世玉,还有吕布、赵云、岳飞等。他扮相俊美,功底深厚、文武兼擅,做工细腻优美,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无论是翎子功、扇子功、须功、帽翅功、水袖功、水发功,还是刀枪把子、南派武功、跑布马、追赶表演、抖靠旗等,运用起来都得心应手、技艺超群。《槐荫别》中董永与七姐分别时激烈优美的追赶舞蹈,《陈世美休妻》中陈世美初遇何碧英的勒马、抖帽翅、激面、抖髯口特技表演和跌宕起伏的内心独白,《张春郎削发》中通过眼神、动作对风流哥儿张春郎微妙内心活动的刻画,《翠屏山》中石秀探察奸情时那段出神入化的舞蹈化南拳表演,《辕门射戟》中吕布盛怒之下的抖靠旗表演,还有《姜维射郭淮》中生动惊险的跑布马追赶,都是他的经典之作。既有多层次的内心感情,又有精彩优美的舞蹈身段,表演生动、细致、优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别具一格的独特表演艺术风格,至今仍为人们回味、传诵。

艺术特点

《织绵记·槐荫别》是正字戏一出典型的优秀传统剧目,承传了南戏载哥载舞的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特色。陈宝寿在其中饰演董永,“细中有粗、粗中有细”。所谓粗中见细,即戏的风格是粗犷的,路子是粗线条的,但在某一特定情景下,刻画人物的表演却是颇为细致的,丝丝入扣;所谓细中有粗,是指细工戏中,在某一特定情景或高潮之处,也有用粗犷、强烈的表演来渲染情绪和描写人物的情感世界。1954年冬,陈宝寿的董永和饰演七姐的男花旦蔡十二凭着精湛的表演艺术荣获广东省戏曲汇报演出大会的特别奖,饮誉省内戏剧界,虽然此剧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像工笔画那样精雕细刻,但戏进入高潮之后,角色某此动作的幅度就夸大了,节奏也强烈而急促,显得粗犷奔放,如陈宝寿表演董永追七姐的一段戏,便利用虚实及夸张的手法来拓宽演员的表演空间,表现董永那种惶恐无状和穷追不舍以及七姐那种凄婉缠绵的别离;当玉帝派天将并以猛烈的雷电威逼,迫董永夫妻立即分享,七姐不忍离又不得不离,董永明知留不住却扯住要留。董永于台左起“左云手”水袖,七姐于台右起“右云手”水袖,合唱“分离去”之后,七姐向董永揖别;董永扯住不放,七姐挣脱;董永转身跌扑,七姐急趋欲扶;董永霍地站起,转身发现七姐,随着左转身抬左腿,同时起右云手袖,抛起左水袖,甩水发,再朝左转身,接抬右腿,起左云手袖,右手抛袖,同时一甩头上水发……这样多次反复追挽七姐。当七姐发觉董欲追挽自己时,即转身起“双云手”水袖,走碎步,先沿外线、后沿内线走半椭圆形,董永沿外线赶半圆形,一前一后,一内一外。雷响,天庭催迫,七姐至台左回头见董永拼命追来,痛苦止步;董永追至台右上场门处,即中止原来的“抬腿杨袖走”,一个转身,同时甩水发旋圆圈,再往上一甩,紧接着改用急碎步,并急促摆左右水袖予以配合,节奏大大加快,状似疾奔,然后趋前扯住七姐,凄怆地两眼盯住…… 用夸张和模拟的表演来表现生离死别的情景,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真实,而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加以夸大美化,这不但提高了戏剧的欣赏价值,也恰当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董永和七姐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光彩。这种以细中有粗、粗中有细的表演程式反映出正字戏以做传神的表演艺术内涵,达到了“能使人笑,能使人哭 ,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清李渔《闲情偶寄》)的境界。

成就和影响

解放后,陈宝寿先后加入了永丰正字剧团、汕头专区正字剧团,曾任副团长、导演等职。他一方面继续从事舞台表演,另一方面热情带徒授艺。从1950年代至1960年代,正字戏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都由他主演。1954年,他赴广州参加全省汇演,与花旦蔡十二联袂演出的《百日缘》获得了大会特别奖。周恩来总理在省府礼堂观看了正字戏《百日缘》的演出。1956年夏,陈毅元帅和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田汉在广州交际处观看了正字戏《百日缘》、《百花赠剑》、《古城会》的演出,予以赞许(陈宝寿先生主演董永和海俊)并上台接见。1957年他参加中国文化部在广州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班,演出的《百花赠剑》被著名京剧导演阿甲选为教材。时任中国戏研院副院长罗合如观看了陈宝寿先生主演的《百花赠剑》后,在中国戏剧报载文好评。他还兼演正生(老生)、公行,饰演《辕门罪子》的杨延昭,《张飞归家》的刘备、《金叶菊》的马应龙。1959年,《金叶菊》参加全省专业艺术汇演,被评为优秀剧目。他运用台步、须口、眼神和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塑造了正气凛然的马老王爷形象,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他还积极向后辈传艺,培养了多名正字戏后起之秀。亲传弟子中成就突出的有庄朕雄、林沐燕、彭美英等。1978年后又培养了郑炳、黄阳民等一批艺术骨干。1958年后,他曾受聘为汕头潮剧演员训练班教师,此后又多次到广东潮剧院传艺。 陈宝寿先生德艺双馨,艺术上有着突出成就和良好风范,在全省、全国赢得了卓著的声誉。1956年,陈宝寿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并当选为理事,1959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60年,他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同年年底,他以特等劳模的身份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群英会,受到毛主席、朱委员长、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2年夏,中央文化部负责对外文化联络的郭雷鸣同志来陆丰看正字戏的演出,他观看了《金叶菊》、《辕门射戟》、《百日缘》等传统剧目,演《金》剧时,他不相信马应龙的饰演者就是扮演吕布和董永的陈宝寿,当《金》剧演完,他特地跑到后台去看卸妆,当他发现果然是陈宝寿饰演马应龙时感概地说:“象这样的演员,不但在地方少有,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1963年春,“羊城晚报”副刊发表了陈宝寿先生一篇题为“求异存同”的谈表演经验的文章(许翼心记录整理),介绍他在同样装扮的短靠武生戏中如何通过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刻划武松、石秀、燕青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引起省内外专家的重视。接着他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64年,他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成为中国文联委员。他还是广东省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文革后恢复名誉。1980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五次文代会。